哈成龍帶著嫌疑人指認現場,圍觀群眾里三層外三層,熙熙攘攘。
這種場面不多見。
近年來,瞿靖派出所“觸角”深入外來務工人員網格,民警練就“婆婆嘴”,一天天一遍遍叮囑“菜客”們防火防盜防電詐。“耳朵都磨出繭子咧!”有人說。
今年,轄區治安案件同比下降了一半多,派出所所長哈成龍不敢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——瞧,事兒來了。
9月上旬的一天,凌晨2時,警鈴驟響,瞿靖鎮光輝村一村民電話報警。
“我家丟了輛電動自行車,快來幫忙找找啊!”
在哪兒丟的?不知道。啥時候丟的?不記得。
民警趕到現場,調取監控發現,早在一周前,電動自行車就已被“順手牽羊”,過了整整一周,“馬大哈”才發現車子不翼而飛。
在瞿靖鎮,夜不閉戶成了習慣,梁上君子就是切準了當地村民的這個“缺點”。
3天后,嫌疑人歸案,對偷盜電動自行車的行為供認不諱,只不過,他“順”走的不是1輛,而是4輛!嫌疑人指認現場時,來自紫云縣的務工人員韋軍光也擠在圍觀群眾里,他左看右看,發現被指認的其中一輛電動自行車,跟自己一個月前丟失的那輛長相“神似”。
韋軍光找到民警,說出了自己的疑惑。經鑒定,那輛電動自行車果然是他的。“吃瓜群眾”吃到了“甜瓜”,同來的老鄉都為他高興。
“發現丟車,為什么不報警?”民警問。
“我以為這點小事,警察不會管。”韋軍光普通話不靈光,回答要靠老鄉來“翻譯”。
外來務工人員對工作了多年的“棲息地”仍然缺乏歸屬感,這一點大家看得明明白白、無需翻譯。
和韋軍光一樣,遠道而來的“菜客”,誰不想著人在他鄉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,遇事“忍忍就算了”。“這說明我們的工作還沒做到‘菜客’心里,他們還把自己當‘外人’。”哈成龍說。
“坎子”是貴州方言里難關、障礙的意思。在瞿靖鎮鎮長胡開俊看來,遇到“坎子”,過就完了,“菜客”們心里有疙瘩,不愿意跟當地人講,還不方便跟老鄉講嗎?
今年8月底,瞿靖鎮外來務工人員“雙語”調解室掛牌成立,岑萬江被聘為特邀調解員。
岑萬江是土生土長的紫云縣人,在老家曾擔任過8年村黨支部書記,說話有分量、處事有水平。今年開春,他第八次跟老伴兒來寧做“菜客”,不承想,今年,肩上的擔子多了一副。
調解室成立沒幾天,2名“菜客”就吵上門來:工人說自己干了30天,片長說自己只記錄了29天,兩人你來我往,差點動起手來。
岑萬江連忙“滅火”,讓兩位消消氣,“都是同鄉,有話慢慢說”。經過與同一菜場的工人確認,發現片長果然少記錄了1天——片長瞬時紅了臉,這事也就翻了篇。
“岑萬江的調解不是矛調的終點線。”瞿靖鎮黨委副書記、政法委員潘文科說,“我們還聘請了紫云縣9個勞務輸出重點村的村委會主任擔任線上調解員。在這里滅不了的‘火’,可以在線聽聽家鄉的‘話事人’給個‘說法’。”
用家鄉話解“老鄉事”,效果出乎意料的好。
“有了‘雙語’調解室,大部分矛盾都能內部化解。”青銅峽市委政法委副書記、綜治中心主任丁紅艷說,“1個多月時間,調解室已處理了5起貴州來寧務工人員糾紛,其中3起調解成功。”
矛盾糾紛少了,干活的羈絆小了,可“菜客”們內心的孤獨未減半分。一年七八個月時間身在異鄉,對家鄉的思念可想而知。
何以解憂?
“我有辦法!”瞿靖鎮光輝村黨支部書記姬順祥說。(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黎明 秦磊 鄭芳芳 吳彩華 王瀟翊)